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

中斷的命運

「來拍電影吧。」



秋之回憶五,圍繞著拍電影的主題,譜出一段精彩、動人的故事。



「一起編劇吧。」



這是我的希望,不,奢望,不,不切實際的幻想。



「河合春人,千羽古大學文學部2年級」、「觀島香月,千羽古大學藝術學部2年級」。



這才是我想要的。憑我的天份,我本來就該去的。



但是,總得不讓自己餓死,才能說這些、做這些吧。



上天給我的,我不善加利用,卻劈了一條毀滅自己的路。



殺死我的,不是「麻尋」,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。



你說,當藝術家,在台灣,不是餓死,就是窮死。沒有人會欣賞,沒有人在推行文化產業。



台灣行業其實非常少,除了硬體業以外,想找別的出路,絕對不可能!



軟體業,輸印度、俄羅斯;遊戲產業,去看我寫的「台灣遊戲產業瓶頸」,還有個強敵日本;手工業,沒人理會,還會被有權者謾罵;有時老師們也會警告我們,做這行都是沒唸書的。到底一技之長重要,還是無用的知識重要?那些老師們我不想再說什麼了。



然後呢?技職教育被教育部毀了,大學亂設、現在又要縮減碩士學位。加上惡鬥政府,我們,什麼也沒有。



只是為了當個不會餓死的畜牲,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、渴望什麼。做什麼都是失業,除了資訊業與理工科。



根本不給文科人生存空間,社會一點都不公平。



這部電影,拍不下去了,作廢!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  老師這麼說、父母這麼說、大人這麼說,我們讀書是為

了我們自己。



  後來我發現,他們在「我們自己」後面,忘了加上「的

父母的榮譽感」。



  ***



  作家是我的夢想。

  可是我出生的、生活的,是在一個無法談論藝術與文學

的國家。

  所以我選擇了,「以後希望當個律師」這條與文學是格

格不入的選擇。



  

  哪天啊,我可能要為文學殉身了呢。

匿名 提到...

他們總說:「念書才有競爭力。」



請先搞清楚,到底是「唸書」還是「吸收知識」。



其實我們只是再不斷的「訓練」自己,讓自己未別人去計算、代工。



舉例:北歐如果叫原創,日本就是模仿,台灣則是模仿模仿的。當大陸崛

起時,我們除了創意,代工已經不能成為謀生工具了。



然而,那些大人們還是滿口台大、台大、台大。說穿了,有一半是為了

「為校爭光」,再來是「家長可以炫燿」,要不然「出了名師」也是背後

的原因。



律師嘛......功課要很好喔,每科都要很強,邏輯也要很強,氣勢也要很

強,建議你參加辯論社或是看看辯論比賽。



啊~千萬別別殉身啊,可以把文學當副業啊,把辯護的情況以及人心鬥爭

寫成小說,應該會很精采。